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王伟主题演讲

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

5月26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建设报社和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圆满落幕,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结合十年探索,提出直面地下防水渗漏“三高”乱象,正本清源的主题演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央视新闻中对王伟提出的"主动防水"给予备受关注的报道,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本次论坛的盛况,在此次高峰论坛中,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提出了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

【王伟】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

建筑地下防水,反映建筑品质,关系建筑安全。其所涵盖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防水本身。因此,建筑地下防水,不仅仅是防水。

建筑地下防水有两个作用,“显性”作用是保障建筑地下空间的使用,“隐性”作用是地下建筑或建筑物基础的护卫者。

地下工程是建筑物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相对于保障地下空间使用的“显性”功能,建筑地下防水更重要的是其“隐性”功能――保护建筑基础结构。

建筑地下渗漏水的危害非常大,如果长期渗漏,会引发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建筑形态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威胁建筑安全。

我们把建筑设想为一棵大树,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根”先烂了,大树将会怎样?

同时,建筑地下渗漏,一般情况下,反映的是建筑地下结构“品质”的缺陷。作为建筑地下防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主体防水如同结构质量的一面镜子。结构主体防水好,结构质量就好;结构主体防水差,结构质量必差。因此说,“水”和“防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水”既是我们的对手,也是我们的朋友。它无孔不入,就像透视人体的“X”光,让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狗洞、酥松等缺陷“无处遁形”。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看清楚建筑质量的真相。

建筑地下防水“不仅仅是防水”,我们要跳出传统的“防水”认知,站在“建筑品质”和“建筑安全”的高度上,对建筑地下防水内在的涵义,给予充分的重视。

我们认为建筑地下防水的本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建筑地下防水,不仅仅是保障建筑物地下空间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安全的守护。二,建筑地下防水,反映的是当下的建筑品质,关系的则是未来的建筑安全。

以上是我们对建筑地下防水“不仅仅是防水”的一个简单解释。接着想谈谈,我们专注建筑地下防水十余年,对国内建筑地下防水现状的一些反思。

当前,国内的建筑地下防水形势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渗漏率在80%以上,多年来居高不下。而且,行业内有一个奇怪的“三高”现象,也就是,防水材料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验收合格率越来越高,但使用中的渗漏率也越来越高。

有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选了几项比较常见的,建筑地下防水渗漏“原因”。

建设方重视不够,投入少,导致工程偷工减料,材料以次充好;防水工人素质低,无证上岗,施工得不到保障;防水材料假冒伪劣,质量不过关;买的是正规厂家便宜材料,等等。

然而,一些工程,开发商对防水非常重视,购买的也是正规厂家好的材料,并且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人认真施工,但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依然出现了渗漏。当种种“理由”都解释不了建筑地下防水渗漏的真正原因的时候,业内人士开始将建筑防水工程,尤其是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比喻为建筑“癌症”。

建筑地下防水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投入、设计、材料和施工问题,应该说是理念和体制问题。长久以来,建筑地下防水在工程实践中走入到一个误区,一方面,将屋面防水与建筑地下防水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将“其他防水层”,等同于建筑地下防水。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对建筑地下防水是这样表述的:“建筑地下防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结构主体防水,二是细部构造防水。”这种表述与屋面防水的表述有非常大的不同。然而,在实际防水工程中,结构防水“悄然隐身”,附着在结构外面的“其他防水层”却喧宾夺主,成了“主角”。我们看一下图示,影响建筑地下防水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防水材料”只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并且这里所讲的“防水材料”是广义的“防水材料”,那么,我们看看,“防水材料”具体都包含哪些部分。

通过图示我们发现,对建筑地下防水而言,我们常说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其实不过是“其他防水层”材料的生产企业;防水分包是“其他防水层”的分包;防水专业施工队伍是做“其他防水层”的专业施工队伍。人们分析渗漏原因,也多局限在“其他防水层”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层面,往往脱离工程主体,对地下工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视而不见。

问题是,“其他防水层”作为建筑地下防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不是主要部分,却去解决和肩负建筑地下防水的全局问题,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在这里,要澄清的是,我们并不是否定“其他防水层”的作用,而是认为,从工程角度看防水,要处理好“其他防水层”和“结构自防水”两者的关系。

基于我们十余年的工程实践,我们认为,既然建筑地下防水是一个涉及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细部构造、其他防水层材料的供应与施工、后期维护等众多环节和因素的系统工程。那么建筑地下防水企业,只有向“管理型企业”转型,才具备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条件。

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是我国建筑地下防水领域一个全新的企业类别,其与传统防水企业形式上的差异是:以建筑防水材料生产或施工为主导,转型为以防水系统“管理”为主导;本质的区别则是:将“被动防水”转换为“主动防水”。

简而言之,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的特征就是,管理前置,系统整合,变“被动防水”为“主动防水”。

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的意义。

第一、由“被动防水”转变为“主动防水”。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改变了传统建筑地下防水企业被动的局面。当前,建筑地下防水企业,一般来讲,只负责“其他防水层”的材料供应和施工,与结构主体、细部构造等防水主要环节,关联甚微。在这种状态下,防水企业做好防水是“偶然”,做不好则是“必然”,但防水企业却要承担全部防水责任。而且,一旦出现渗漏,几乎无一例外,去修补与自身无关的混凝土结构。行业的这种怪象,反映了现实和体制的矛盾。建筑地下防水企业,要真正承担起保障防水质量的责任,就要打破过去独立作业的“被动”局面,成为整个防水体系的“管理者”,否则谈责任,谈尊严,谈防水质量,谈建筑安全,就缺乏根基。

第二、开辟了一条行业发展的新路径。“管理型企业”类别的创立,使建筑地下防水摆脱了防水是“建筑材料”或“建筑部品”的束缚和尴尬,在对建筑地下防水重新定义的同时,确立了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让建筑地下防水的未来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第三、明确了建筑地下防水关联方的责任。建筑地下工程,好像人的遗传基因,不可逆转。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将管理前置,能够提前防止很多问题的发生,用看得见的防水预期效果,“倒逼”防水关联方“责任”归位。“人可以糊弄人,但人糊弄不了水”,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借助水的“明察秋毫、铁面无私”,为我国建筑行业责任缺失的难题,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解决途径。

第四、促使建筑地下防水本质的回归。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模式,从源头做起,将整个流程均纳入整合范畴。让建筑地下防水的所有相关体系,都接受“水”的检验。在集体强化“防水意识”,并保障最终防水效果的同时,可以促使建筑地下防水“本质”的回归,对建筑品质和建筑安全的早期监控,具有重大贡献。

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在“管理”实施中的几个要点。

“管理”实施要点(一)、“根本”――结构防水。国家规范一再强调,混凝土结构防水是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

好似人的身体,正确的御寒方式应该是“健壮的躯体”加“适度的外衣”。“健壮的躯体”是根本,“适度的外衣”是辅助。倘若舍本逐末,一味强调“穿衣御寒”,忽视了身体内在的抵抗力,会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

然而,《规范》的指导原则,经过市场的过滤,在工程实践中,变成了“唯材料论”。混凝土结构的防水作用被忽视了。

忽视混凝土结构防水,影响的不仅仅是建筑防水质量,同时还弱化了对地下结构质量的控制。许多工程,交付使用一段时间渗漏后,才暴露出大量贯通裂缝,混凝土酥松等影响建筑安全的结构缺陷。这时,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渗漏水治理,更重要的是要评估,这些结构缺陷对建筑安全长远的不利影响。

因此,做好建筑地下结构防水,就抓住了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这个观点如果在实践中不能得到落实,在防水管理过程中,就会把握不住重心,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导致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管理”实施要点(二)、“聚焦”――管理对象。前面说过,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包括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细部构造、“其他防水层”材料供应与施工、后期维护等众多环节。作为“管理型企业”,要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进行整合,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在抓住建筑地下防水“根本”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进行管理“聚焦”。

目前,龙阳伟业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施工管理三个方面。技术管理指与设计方的沟通,及对防水混凝土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工作交底。技术沟通非常重要,建筑地下防水不能单纯依靠防水企业独立完成,各关联单位必须形成合力,统一思想,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为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夯实基础。

生产管理指对防水混凝土生产要点的监控,是过程管理关键的环节,不仅要确保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的添加,同时,还要对水泥、沙石及相关外加剂等混凝土构成材料给予关注。

施工管理指对施工现场的要点监控。根据多年的实践,防水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直接加水来弥补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因混凝土供应不及时,产生大量施工冷缝且未采取应对措施;混凝土振捣,尤其是在特殊部位,存在漏振现象;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混凝土过早拆模及养护时间不足;混凝土强度未达到标准,就堆积重物等等。

“管理”实施要点(三)、“正视”――瑕疵处理。“正视”,也就是“正视问题而不遮蔽”。面对建筑地下防水繁冗复杂的、难以尽善尽美的庞大系统,加之粗放的工程环境,工程有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是偶然的。正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是提高建筑地下防水保证度的核心。因此,设立结构主体“瑕疵处理”流程,及时发现结构缺陷,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完善,从而将后期的渗漏风险降到最低。

进行“瑕疵处理”的前提,是能提早发现结构缺陷,我们的方法是,在问题不被遮蔽的条件下,仍然依靠我们的对手和朋友――“水”的帮助。原因就是,“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能发现。”

“瑕疵处理”也是对第二个管理要点“聚焦”的重要补充。

“管理”实施要点(四)、“模式”――建设方授权。这里的“模式”主要指“商业模式”。

无论是主动防水理念的贯彻,还是“360度(系统)防水”产品的实施,或是“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的应用,总之,没有“体制”的支持,没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筑地下防水“管理型企业”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企业转型阶段,要沉下心来,注重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工程、标准、规范等令人信服的依据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的习惯思维,理解并认同新的市场规则,通过建设单位授权,使建筑地下防水企业,成为防水关联系统有效的整合者,这是实现防水过程管理,保证建筑地下防水质量不可或缺的前提。

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专注建筑地下防水,寻找渗漏真相。在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总结出“从工程角度看防水;防水是系统工程;正视问题而不遮蔽”等三大核心理念。推出360度(系统)防水产品。并郑重提出,向“管理型企业”转型,超越传统防水“小系统”模式,使建筑地下防水企业,成为建筑地下防水全系统的参与者和整合者,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