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酿了一瓶好酒,名字叫“过节的味道”

——泸州老窖头曲与您一起回味那些年的记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节给人一种时空重叠的错觉。明明看着眼前的喧嚣,心里却总是想起过去,像电影中的场景,忽明忽暗,形影相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匆匆穿行,却仿佛回到挤在热闹的人群中看扭秧歌的时光。耳边回荡着响彻夜空的鞭炮声,却想起小时候将鞭炮插入空酒瓶点燃时的刺激。面对一桌大鱼大肉的丰盛年夜饭,却想起小时候除夕夜吃上一块炖五花肉的满足和回味。看着春晚小品牵强的铺垫笑料,却想起第一次拿到五块压岁钱时激动幸福的笑容。拿着透明胶带贴着对联时,却想起寒风中端着面粉浆糊帮爸爸贴对联的瞬间。

岁月酿了一瓶好酒,名字叫“过节的味道”

那时候,生活是这样的:撕掉的日历,日子悄然而逝。腊月近了,天气渐寒。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光,载着儿时的温暖旧梦,缓缓而来。腊梅飘香,人们忙着焚香酬神,虔诚祈福,敦亲祭祖。窗外白雪,映着室内澄净。置办年货的人,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唯一的闲暇,是除夕。吃奶糖的孩子,用小手捋平塑料糖纸,留作珍藏。大人围着桌子,包三鲜馅饺子。团年饭的丰盛,令人垂涎三天三夜。电视中唱着“难忘今宵,无论天涯海角“。歌与钟声,在零点响起。鞭炮声声,春节到了。孩子向尊长磕头拜年,收到压岁钱,高兴的难掩兴奋。夜空飘散的硫磺味道 ,闻着是年的气息。还记得我们曾经那些美好珍贵的岁月吗?

大红灯笼高高挂,过年的味道似乎又回来了

除夕这夜的凌晨,是春节中最热闹的时刻。大人们陆续点燃自己家的挂鞭,有500响,1000响,还有人燃放2000响。鞭炮放过,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最初的红灯笼里面放着煤油灯,透过玻璃的光,煤油灯将红灯笼渲染的温暖又亲切。有些红灯笼里面是蜡烛,柔和而温情。它们挂上去照亮一整夜,不能熄灭,似乎为了照亮亲情的温暖。很多年之后,煤油和蜡烛的红灯笼换成了电控的,开启方便,也不担心熄灭,可总少了一些曾经那种遥远年代的淳朴味道。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真感谢某位民间哲人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朴素的生活信仰,我们称之为梦想。过年时,父亲们的餐桌上必不可少两样东西:饺子和酒。吃一口饺子,和叔伯们划一轮拳,输了喝一口酒。记忆中的场景,无论何时回想,都不冷场。小家庭的温暖,一桌酒菜,是辛劳一年的小小犒劳。听微醺的父辈们回忆青春飞扬,意气风发,吹嘘着不凡经历。平日不苟言笑的他们多了一丝亲和,子女们自然珍惜难得的亲情流动。父辈的旗帜,在团年饭的酒桌上,潜移默化的传递下来。闲谈中的人生理想,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钻天猴、仙女棒和冲天炮

无论充满勇气或胆小的孩子,总有一款烟花适合你。尖锐刺耳的“嗖”得一声,钻天猴的光芒飞入夜色,紫红色的木签也随之消失。仙女棒一燃就立刻散发出耀眼的火花,燃烧很快,嗞啦嗞啦的声音后,还有一股特别的味道。冲天炮的烟花能飞射到半空,像七彩的流星划着尾巴一闪而没,绚烂的烟花让人惊喜又令人感伤。团聚的人们欣赏她绽放的美艳,漂泊的人却执着于它的稍纵即逝,无法永恒。

春联上的祝福,传承着东方家庭智慧

小小的纸张,写着不同时代的祝福味道。任风雨吹过,红色的记忆永远喜气盈盈。在我们经历的岁月中,不同风格的春联,像是一部照相机,咔嚓一声,就把那个年代最具特色的时光记录下来。比如,50年代的春联写的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60年代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70年代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80年代变成: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活在当下,似乎更关心小家庭的未来,春联于是变成:平安富贵全家福,吉祥如意万事兴。

初一后,走访亲友,互道喜庆。耍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舞台上,生旦净末绚丽登场。春节浓郁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没有霓虹的大街小巷,灯笼在夜晚格外耀眼。清晨,踩着厚软的大红鞭炮纸,像走上幸福明天的红地毯。那些年,我们依然纯洁。每逢过节,穿新衣服、吃肉馅饺子、放鞭炮、收五块钱的压岁钱、花灯、月饼、元宵、变形金刚纸牌…. 

岁月的味道,是最美的礼物。今天,为团聚庆贺,也为独在异乡的游子传递思念,泸州老窖头曲,以关爱与回报社会的情怀,启动“祝福中国行”100000瓶头曲千里寄乡思活动,活动期间,无论关注官方微博或登录www.gjdwd.com,点亮福灯,写下节日祝福,或在指定终端售卖点,都可以参与活动。 为相隔远方的亲人寄上一份头曲酒,天涯咫尺,共享传统,品味相聚,让团圆的幸福快乐重归,人人回到那个简单质朴,内心知足,感到幸福,充满乐趣的美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