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坚持:广州农商银行微电影《立于信·诺于行》

广州农商银行推出了企业微电影《立于信·诺于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人用了接近一辈子的时间,徒步走了5000多公里,只为了遵守当初父亲去世前的一个教诲:“做人要讲信用,要堂堂正正!”他依照着父亲留下来的账簿,找到了上面的每一位顾客,并将欠款全数奉还,即便期间经历了天灾,还有家人的不理解,他依然没有放弃,死守诺言,直到最后一笔款项还清,他才停下蹒跚的脚步。郑道远展现的,是中国最朴素的美德——诚信,这恰恰是典型的平凡人民最不平凡的写照。

源自真实

1943年,18岁的郑道远每天起早贪黑挑着重担,翻山越岭往返于两个省之间,肩膀磨破了,流了血结了疤,还得挑着担子往前走。

88岁的郑道远老人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乡村里,13岁的时候他父亲在家里开了间榨油坊,附近乡邻200多户人家都喜欢把茶油籽、油菜籽、桐油籽等送到他家油坊,榨成油后来取时再结账。父亲将每一笔账目都认真记录在案,诚信经营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1942年农历八月二十七,郑道远永生难忘的日子。当天,17岁的郑道远和父亲、哥哥一起在家里堆稻草,当时的保长、甲长和几个乡丁冲到他家里强行“派夫”,将郑道远捆绑起来准备拉走,父亲和哥哥冲过去救人,竟然被乡丁用枪直接打死了。“那几天乱糟糟的,家里没有人,乡亲们存放的油料被小偷偷光了,现金和其他能拿走的东西都被偷完了。”郑道远老人痛苦地说。

后来在家里收拾东西的时候,他发现了父亲的账目,便妥善保管起来。“父亲去世了,但我还活着,不管什么情况一定要想办法还债。当时我还不了,要保护好账本,怕以后还债没有了凭证。”

父亲和哥哥去世后,郑宜栋毅然担起了养家的重担。“1943年到1949年,我靠做挑夫挣钱养家。虽然没有一户债主来我家讨债,我还是还了10户人家的债,总共还了3000多块纸币和1240多块银元。”郑宜栋自豪地说,“人穷志不穷,做挑夫很苦很累,但还了债心里就很痛快。”

但是,1983年,家里的土坯房子被暴风雨压倒了,郑道远只能自己重新慢慢盖房子,还债的事又被耽搁了下来。

1993年郑道远从老家找出珍藏了几十年的老账本,足足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整理账本,经过反复核实,要还106户人家的债,茶油、菜籽油、桐油共计873斤4两5钱。

在随后召开的家庭会议上,郑道远的还债计划遭到了老伴和子女的反对。有人担心债主计算利息怎么办?有人认为这么多年了,债主不在世了怎么还?“什么都阻止不了我,就是做了鬼我也要去还。”

欠钱还钱,欠油还油。为了保证油的质量,郑道远跑遍了县里的粮油店,多方托熟人、朋友高价购买品质上乘的油。“油的质量好,我心里好过一些。这样更对得起债主,对得起乡亲们。”郑道远说。

有一次,郑道远和朋友聊天时,朋友谈到一个细节:新中国成立前用的是16两1斤的老秤,现在用的是10两1斤的新秤。这一下让郑道远懊悔不已。他只好四处打听新秤和老秤间的差别,决定按照每100斤增加15斤的比例,重新算账,给债主们补回差额。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将所有的账目重新整理了一遍。

2008年,郑道远历经7年终于找到了最后一个债主,见到他的时候,这位债主早已是出家人了。这是郑道远最后一户债主,当天他终于还清了父亲的所有债务。近70年间,他偿还债务13600多元人民币。

诚信为本

郑道远的立世之本,一在诚信待人,二在忠于自己。而唯有忠于自己,才能信于他人。

忠于自己,就是忠于自己的良心。所谓“人死债烂”,郑道远主动担起原本属于逝者的责任,完全出于自己的良心;在债主没有催债的70年里坚持上门还债,更是完全出于良心。“还了债心里就很痛快”,这是对自己的交待,是对自己70年不变的道德准绳的交待。

忠于自己,就是忠于自己的信念。郑道远的信念就是无论如何艰苦,也要把债还清。良心未必能产生坚持,而有了信念的支撑,一切困难都变得渺小,70年的光阴,即使遭遇外界的不解、反对,也毫无必要动摇或后悔。

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对别人要求多,对自己约束少;别人欠自己的,记得一清二楚,自己欠别人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实道理谁都明白,但是真要能知行一致,最重要的,是心里有一份对信念的坚守。也许郑道远有些固执,有些一根筋,但这一份对诚信的无限坚持,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吗?

广州农商银行在发展道路上一直未忘初衷,对诚信的坚持从未松懈。这一次拍摄这部微电影,想要说的,就是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与平凡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州农商银行,也在与平凡人一起努力守护一些最最简单的追求。这部微电影说的诚信之道,浅显易懂,但再简单的道理,要是没有被充分理解与躬行实践,又有什么用呢?诚信这个听起来俗的不得了的词,如果一直都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那我们再聊起它,是否只能够去想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