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B车牌将突破200万辆,暂时不“限制上牌”(2)

背景

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授权市政府可以采取机动车保有量增量调控,高峰时段区域限行,限制机动车使用频率,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等交通拥堵治理措施。市交委相关部门也表示,我市近期将考虑通过大幅提高车辆使用成本,引导减少车辆的使用。

□委员建议

“汽车时代”不是洪水猛兽

政协委员:“限、堵、控、卡”不是好办法

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熊贤林提交了《关于对加强我市交通建设管理的建议》,提出深圳相关部门在制定限制措施时要慎重,“汽车时代”不是洪水猛兽,不要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味“限、堵、控、卡”,而是要在想方设法提高和扩大交通运输能力上下功夫。

熊贤林分析,造成交通拥堵的客观因素固然有很多,但主要还是深圳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提出了以下5条建议——

建四通八达现代化路网

国外先进城市如纽约、东京、新加坡等,道路占城市总面积均达到25%以上,但深圳目前只有17%左右。深圳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在建道路、轨道交通等外,还应进一步挖掘潜力,多建新道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道路网络。如在原特区内,应在沿边境线、沿原二线重点新建几条道路,多开通几条原关内通往原关外的道路,尽可能地消灭断头路。

(市政协委员苏醒、张俞强:深圳要规划建设多条快速道路。如深圳市区东西方向,从罗芳立交桥开始,规划建设怡景路-东门北路-笋岗路-华富路-深南大道快速干道,直到华侨城。)

“平面交通”变“立体交通”

深圳目前道路不少,但和国外先进城市相比,效率不算太高。深圳基本上是平面交通,主要靠信号灯指挥,立体交通不多见。还有许多主干道为了防堵行人都设置了三道以上的铁栏杆,甚至连一些小街小巷也毫无必要地设置了几道栏杆,汽车转弯掉头很不方便。有很多道路过分追求绿化美化,设置了过多过大的绿化道、林荫道、隔离带和分叉口,许多辅道被莫名其妙地堵死。

见缝插针建停车位

在国外先进城市,对停车场建设既有严格规划又见缝插针,许多马路边、公共设施边的空地,能建的都建设成为停车场。在美国很多城市的城郊结合部,都建有大型的免费停车场,以方便驾乘人士转搭公共交通工具。深圳也应利用一切条件多建停车场、停车位,对没必要的围墙、栏杆能拆除的都应拆除。对住宅区等建设项目,要明确把停车场建设作为硬性配套指标予以下达落实。

有关部门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车与车的擦碰和停车处理,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快速理赔、驾驶员自行拍照等处理方法,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驾驶员不专业、不放心。所以有关部门还是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不能把处理权全部交给涉事驾驶员本人。

给“绿色出行”更多鼓励

大运之后,深圳大型的赛事、活动都采取了限制私家车停车的办法,取得良好效果,不少市民认为这应是以后交通管理的趋势。政府部门应该在大力建设公共交通、保证市民方便出行的同时,建立“绿色出行”的长效机制和奖励措施,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交通压力。

预计近几日内,深圳注册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00万辆“大关”,加上外地车辆,深圳汽车数量逼近230万辆的“道路承载极限值”。深圳会不会限制上牌?面临“200万时代”,深圳治理交通拥堵该何去何从?市政协委员熊贤林两会期间就此上交提案,三问深圳治堵,他认为,面对“汽车时代”,政府部门不能一味采取“限、控、堵”措施,而应在想方设法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共3页: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