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税中招:发票识读笔爆乌龙折射创新之困

近日,一条关于发票识读笔的消息广为传播,令闻者啼笑皆非。两年前,广西地税普通发票实行第三次换版,在新版发票中使用了GLD信息编码语音识读防伪技术。发票识读笔便是由广东恒立捷尔达公司提供,专门识读发票中GLD信息编码的“创新”技术。未曾想,经过多次实践,这一据称是“公共安全钥匙”的自主创新产品,却成了一把“公用钥匙”,一本正经地将儿童有声读物认定为真发票,完全无法将两者辨别区分。甚至同样采用GLD防伪技术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青海、云南、内蒙古、深圳等地发票也一并中招。

经过对官方机构的咨询我们了解到,“儿童有声读物点读笔”的内部编码多采用的是公开的松翰OID信息编码,硬件则是声频转换技术,并无什么“独门秘笈”和“防伪效果”。而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中国防伪技术协会等官方机构甚至明确指出,比如青岛国**、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证件等案例中应用的“点读防伪技术”,虽然采用了类似“教育点读笔”的硬件组成,但是核心的软件编码部分却与前者完全不一样,是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事实也证明了后者并不会造成类似的乌龙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采用这种“公开”的毫无保密性的编码技术的“GLD发票识读笔”会在真正的“点读防伪”行业鱼目混珠,甚至被冠以“创新技术”的名头堂而皇之地用于各地的发票防伪呢?这种防伪从何防起?创新又何从谈起?恐怕唯一的创新,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地将识别的对象从儿童教育读物改成发票吧。

这一尴尬事件,折射出在全社会热切期待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部分创新主体正面临着创新心态不正、创新基础不牢、创新动能不足的3大困境,直接制约了自主创新的步伐与成效。

创新心态不正。在创新过程中,冒进浮躁,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等非正常心态已有苗头,这一苗头在个别区域、个别领域甚至还普遍存在。正是在这一心态影响下,有的创新主体奉行“拿来主义”,以求实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有的则是主张移花接木,以此博得“自主”的名声;还有的贪大求全,试图以量代质,更有甚者,利用管理部门的管理局限性,直接指鹿为马……此次“乱点鸳鸯谱”的发票识读笔的出现,正是创新心态不正的集中反映。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主创新是一种历练过程,需要承受风险,需要经受挫折,更需要践行厚积薄发与久久为功的理念,不可一蹴而就。

创新基础不牢。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百丈高楼都是平地而起。没有扎实的根基,创新好似空中楼阁。但在浮躁心态的影响下,部分创新主体不愿承担创新早期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不愿做大量艰辛、繁重、复杂的基础研究,这使得不少行业严重缺乏原始创新能力。君不见,曾经风靡一时的许多山寨电子产品,不正是因为本身不代表核心技术,又没有在通用技术上进行基础性开发,最终在市场风暴的洗礼中逐渐烟消云散了吗?

创新动能不足。由于模仿、克隆等方式,既能免去前期的大量投入,又能直接见到经济效益,再加上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许多主体创新动能不足,更愿意对成熟的创新成果进行小修小改,然后藉此去申请专利,迅速量产,获得效益。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压制各类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帮助创新主体尽快“脱困”,须各方共同发力。从创新主体自身而言,要摆正心态,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发扬赖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的钻研精神,在基础创新、理论创新、关键领域创新上多下工夫,下苦功夫,增强创新的实力与后劲;从政府而言,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财税、金融、人才和法律等体制机制,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最关键的是,要让更多的创新主体通过创新在市场中获得应有回报,从而鼓励更多社会资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新闻回顾:

4月30日,《南国早报》爆料,广东广东恒立捷尔达公司的GLD信息防伪系统产品——笔试识别器(也称识别笔),存在技术问题。

5月5日,广西地税局成立工作组对此调查,日广西地税局表示,确实存在发票专用识读笔误读有声图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