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为困难群众提供工作机会,参与社区服务

街道图书馆建得漂漂亮亮却只在8小时以内开放;一个管理员管着多个社区图书室,以至于晚上想读书看报的居民常常吃“闭门羹”。如何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还算硬、软件却偏软”的瓶颈?罗湖的“鲜招”之一就是发动、吸纳辖区困难群体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记者近日随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到罗湖图书馆调研时了解到:罗湖区已建设形成了以区图书馆为核心、以街道分馆、社区分馆为网点、以馆外流动服务站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覆盖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区已建成区级图书馆1个,街道图书馆5个,社区图书馆99个、馆外流动服务站15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19台。

“文化+科技”让罗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从馆内借阅到远程获取,从阵地服务到网络服务,从单一服务到多样化服务。为此,罗湖区依托新技术,在已建成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基础上,拓展用户终端,建设全媒体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形成以网络为基础的全天候连续服务态势,罗湖移动图书馆建设就是其中的亮点。

区图书馆开展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实现了数字资源在移动终端的整合检索、有效开展了个性化服务推送、完美体现了真正的人机交互,实现图书馆网络服务到移动服务的无缝迁移。建成后的移动图书馆,使读者可手持手机、iPad、Kindle、Mp3/Mp4、PSP等移动终端在任何地点登录罗湖区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实现与图书馆传统业务的集成、与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实现全媒体、多终端的服务方式能满足用户随时、随身使用数字图书馆的需求,可极大地提高便利性,实现任何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方便地获取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

针对街道、社区图书馆开放时间不够长,延伸服务缺乏人手的“短板”,罗湖的创新举措便是向辖区的困难群体购买服务。区政府有关部门发动、吸收辖区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困难群体,包括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困难优抚对象等参加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按照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领取补贴。

首期开发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包括:社区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社区文体活动室管理与服务、“星光老年之家”管理与服务、“四点半学校”管理与服务等,通过延伸服务时间,提高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满足了更多居民在业余时间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受到居民称道。目前,这一“多赢”的计划已在多个社区试点,将在罗湖全区推广。公共文化项目的服务半径将涵盖罗湖的所有社区,并吸纳数百位困难群众参与,既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又能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帮扶。

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区长倪泽望表示,基层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大运精神,关键是要了解群众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