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百年传统小食“重生” 获宝安区非遗授牌

深圳百年传统小食“重生”

获宝安区非遗授牌,将在大运会前全面上市

深圳百年传统小食

深圳传统小食将在大运会前全面上市销售。

深圳百年传统小食

深圳传统小食吸引市民前来品尝。

深圳传统小食有云片糕、油角、糖环、糖不甩、核桃酥、白凌和红凌等10多种,其中的油角,传说是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将北方水饺的工艺带了过来,在南粤渐渐演变成用油炸的饺子。

“让世界通过特产了解深圳,让特区带着特产走向全球。”昨天上午,宝安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授牌在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举行,有着百年历史的“合成号”10多种传统小食重焕复兴新机,并将在大运前在市场上销售。

《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深圳市金好彩饮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淦忠介绍,深圳传统小食有云片糕、油角、糖环、糖不甩、核桃酥、白凌和红凌等10多种,其中的油角,传说是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将北方水饺的工艺带了过来,在南粤渐渐演变成用油炸的饺子。另外,糖环制作也是由客家人自中原传入。“根据这些传说和史料可以推知,上述传统小食的制作技艺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即已由中原传来广东及至深圳。”最后经过不断衍变、改进,终于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小食”制作技艺。

“以前深圳市民走亲访友,必带这些特色小食。”陈淦忠说,在1901年,深圳一家名为“合成号”的商号正式挂牌营业,这是专门生产、经营传统小食的商号。风味各异的“合成号”传统小食曾深深介入了深圳原住民的生活。自改革开放后,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深圳“合成号”传统小食制作技艺一度濒危。为了保护和传承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陈淦忠等深入民间去寻找手工艺人和技术,根据现代健康饮食观念进行改良,并将《深圳传统小食手工制作技艺》申报宝安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年‘合成号’传统小食的恢复,向所有关注深圳的目光证实,深圳不只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是底蕴深厚的文化之都。”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吴少平透露,这些具有深圳特色的传统小食,将在大运会召开之前全面在市场上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