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笼罩下的2012年全球经济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危机的夹击下,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振荡,世界经济复苏再度遭遇障碍。全球金融危机掀起的风险并未消弭,而是开始朝主权债务危机发展——面对这一无法乐观的态势,新的一年全球经济又将何去何从?今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做客本期“首席观点”,他认为:2012年欧债问题将比2011年更加严重。如果欧债危机得控,全球经济将温和放缓;如果欧债危机失控,世界经济则会大幅衰退。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主要来自于贸易渠道,同时也有可能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应对。

  解决欧债危机的政策行动迫在眉睫

  记者:从希腊首次申请IMF和欧盟财政援助以来的18个月中,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并蔓延至越来越多的欧元区成员国。对于下一阶段欧债危机的发展走向,您如何判断?

  彭文生: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欧债危机的转折点。我们预期未来几个月或将出现一系列综合措施,否则欧元区将面临一场严峻的金融风暴。

  我认为2012年欧债问题将比2011年更为严重。目前欧债危机已经从基本面差的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蔓延至基本面有一定支撑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说明市场信心匮乏是大问题。在信心匮乏的情况下,欧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都存在巨大压力。在一级市场上,意大利和西班牙2012年总共有5000多亿欧元的国债本息到期,2至5月的融资高峰将是对市场信心的巨大考验。而二级市场上,西班牙与意大利国债对德国国债收益率息差大幅上升,由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存量是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数倍,息差飙升使得银行系统资金紧张,已经严重加剧了银行间流动性紧张状况和交易对手风险。

  记者:那么,您认为破解危局的关键在于自救还是外援?

  彭文生:长期来看,解决欧债危机的根源,要靠欧洲有关国家的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强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包括财政一体化。但短期来看,要避免目前的情况演变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关键是外部援助。投资者已经认识到欧元区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果非欧盟国家或组织参与筹集救助资金,将会极大地提振市场信心。然而,有能力施以援手的国家因为难以监测援助资金的使用等原因,自然对投资欧元区心存犹疑。因此,预计拥有危机管理经验和监控能力的IMF,在融通国际资源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去年12月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各国中央银行考虑向IMF提供最多2000亿欧元的资金,以保证IMF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危机。IMF参与救助的方案已经在讨论当中。根据去年11月G20峰会的披露,IMF参与解决欧债危机可能有三种方案:与EFSF联合起来增加援助基金规模、国际参与者通过IMF的借款新安排参与援助以及IMF创造更多的特别提款权并分配给成员国。预计2月召开的G20财长会议将会进一步讨论这些方案。

  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二月份之前出现某家大银行接近倒闭的情况,欧央行可能会成为最后贷款人。在整个银行系统流动性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国债收益率的大幅上升降低了银行抵押品的价值,从而削弱了银行的融资能力。如果由于流动性长期出现短缺,最后导致某家重要银行濒临倒闭,系统性的银行恐慌风险可能会迫使欧央行采取行动,采取印钞的手段去购买大量的政府债券,或给欧元区相关国家的央行贷款,以援助危机的银行,维持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

  有两方面迹象表明欧洲银行体系现在流动性很紧张,而欧央行被迫印钞的压力越来越大。首先,世界主要央行意外宣布降低美元互换协议的利率,可以看作是欧洲银行面临长期美元融资短缺的迹象,说明欧洲银行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包括欧央行在内的各大央行不得不有所行动。其次,近期欧元区政府领导人达成初步协议加强财政纪律与协调,甚至谈及发行欧元债券的可能性,可以看作是欧元区正在为欧央行大规模债券购买创造前提条件。市场很清楚这些财政改革并不能很快见效,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但是欧央行可以以相关的讨论为“基础”,采取更果断的行动。这些“铺垫”措施很重要,因为它们将帮助欧央行平息把财政问题货币化的批评。

  但欧央行的方案不是最优的选择。欧央行出手救市,比坐等欧元区因系统性银行风险而陷入金融系统崩溃强。然而,相比之下,IMF的参与可以对受助国施加持久的压力,要求他们按照承诺进行改革,保持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最终解决危机。而欧央行的方案可能只是一次性防止银行倒闭的措施,这样可能降低某些国家面临的财政紧缩与结构改革的压力,坐失改革良机。造成的一个后果可能是欧元区长期面临低增长和脆弱银行系统的困扰。

  总而言之,无论是IMF还是欧央行的救助行动,及时与否和力度大小,都将决定能否重建市场信心,从而决定欧债危机的局势演变以及2012年的世界经济形势。

  欧债危机得控与否决定全球经济走势

  记者:如果欧债危机得以控制,2012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何种态势?

  彭文生:2012年,在欧债危机得以控制的基准情形下,全球经济将温和放缓,但明显分化——美国温和复苏、欧元区温和衰退、新兴市场软着陆。

  美国经济将温和复苏,全年增速为2.0%,走势前低后高。随着宏观形势逐步明朗,居民和企业的金融状况改善,被抑制的需求将逐步释放,内需成为复苏主动力。就业也将有小幅改善,失业率有望回落至8.0~8.5%。通胀将继续回落,预计全年上升2.0%。面对通胀下行、失业仍高的宏观环境,2012年美联储将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其“双重使命”。这意味着继续完成“扭曲操作”,维持低利率至2013年中。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不排除美联储继续推出其他宽松措施。如果进行资产购买,对象可能是MBS以支持房市。财政政策方面,由于两党斗争的持续,2012年财政刺激空间不大。奥巴马就业刺激法案中的部分内容将被分拆提交国会,但能通过的金额和落实的速度都将有限。

  在欧元区,持续的债务危机导致银行信贷紧缩与政府财政紧缩,使得2012年区内各国经济普遍放缓、温和衰退。我们预计欧元区GDP全年萎缩0.2%,其中德法两国零增长,而周边五国中,除爱尔兰以外全部陷入衰退。伴随着衰退而来的是通胀下降,我们预计欧元区通胀将由2011年的2.7%下降至2012年的1.8%。经济衰退,通胀下行,将促使欧元区继续减息,从现在的1.0%减至2012年底的0.5%。

  新兴市场方面,内外需放缓导致软着陆。预计金砖与亚洲新兴10个经济体2012年实际GDP增速将放缓至6.4%,通胀压力也将随着增长放缓继续回落至4.5%。在软着陆的情形下,我们不认为货币政策会全面转向、大幅降息,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通胀仍高于历史水平,负利率情况仍然严重,不具备大幅降息条件。另一方面,大幅降息也可能带来外汇风险,增长减速与利率下降叠加可能导致贬值过快、外资撤离从而危及金融稳定。财政政策上,预计2012年会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增长。

  记者:如果欧债危机失控,世界经济又将何去何从?

  彭文生:如果欧债危机失控,全球将再次经历与2008/09年类似的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将陷入大幅衰退,而新兴市场国家增长也将大幅下降。

  首先危机蔓延至整个欧元区,欧洲银行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美国银行业也不例外,一些系统性重要的银行可能被相关政府接管。美国与欧元区将陷入严重衰退。

  欧洲债务危机通过贸易和金融两个方面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将导致新兴市场经济大幅放缓,硬着陆风险上升。

  在世界经济大幅衰退时,全球资金将会寻找避险天堂,导致各种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资金可能大规模地从欧洲与新兴市场流向美国,从风险资产转入美元、美债、货币市场等避险资产,导致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大幅波动。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渠道

  记者:欧债危机对中国最严重的传染途径是贸易渠道,您如何看待未来这方面的冲击?

  彭文生:贸易渠道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实体经济受冲击,造成外需萎缩,打击中国出口;另一个方面是金融方面,由于欧洲银行去杠杆化对贸易融资形成压力,特别是如果出现类似雷曼兄弟倒闭那样的情况,银行间对手风险上升,贸易融资可能受到很大冲击。对于中国而言,外需萎缩与贸易融资压力对外贸都有影响,但前者可能影响更大一些。

  外需萎缩对中国外贸的冲击,影响机制是直观的——世界各国GDP下滑与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订单。在欧债危机得控的情形下,我们预计2012年中国出口增长10%,这符合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情形;在欧债危机失控的情形下,2012年出口将大幅下滑,与2008/09年金融危机情况类似。从出口锐减的地区看,大约有80%的出口减少来自于欧洲与亚洲新兴市场。

  记者:金融渠道是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另一传染途径,未来这方面的冲击又将如何表现?

  彭文生:金融渠道的冲击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避险情绪上升会引导全球资金撤离包括新兴债市与股市在内的各种风险资产,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冲击;另外一个方面是欧洲银行面临去杠杆化的压力,将被迫从海外信贷市场退出,从而导致其他国家信贷紧张。

  从资金避险的角度看,欧债危机带来避险情绪上升,给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带来压力。如果欧债危机失控,全球资金将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大幅撤离,必然造成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然而,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外资资金流量与中国股指相关系数较低,外资撤离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欧洲银行撤资角度看,去杠杆化意味着欧洲银行要退出亚洲经济体的许多业务。对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影响程度,主要看外国银行在国内银行系统的市场份额有多大,以及本国银行和非欧洲的国外银行填补信贷空缺的能力。我们分析认为,在这些亚洲经济体中,中国受到的影响将会最小,主要由于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参与率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填补信贷空缺的能力也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