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户口比重底 拟提高

深圳“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正稳步展开,13个研究课题已经确定。深圳未来5年应该怎样发展,市民有哪些希望?为动员全民参与编制“十二五”规划,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彪昨日做客深圳电台“民心桥”节目,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规划重点是“城市定位”

据了解,13个“十二五”前期调研课题日前已经确定,将覆盖深圳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等重点领域。此次编制“十二五”规划,将坚持编制过程的开放性,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规划透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市民张先生在节目中表示,深圳前30年取得了重大发展,“十二五”是下一个30年的起点,希望深圳能表现得更加成熟。在“十二五”规划中,深圳的发展应该如何与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结合呢?

陈彪说,深圳的城市定位正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如何让深圳更成熟、更有活力,规划在制定中将考虑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如何提高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增强其辐射力:三是如何提高深圳的国际化竞争能力;四是如何在生态保护、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推动民生幸福城市建设,提高深圳市民的幸福感。

户籍人口比重不足三分之一

户籍制度是昨日节目的焦点。据了解,在“十二五”前期研究课题中,“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就是其中之一。陈彪表示,截至去年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已达886万,今年底能控制在900万左右,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但目前深圳户籍人口仅240万左右,不到常住人口总量的1/3,比重较低,如何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的比重,也是“十二五”关注的目标。

赵先生来深已有12年,但一直未将户口迁入深圳,但以他的学历和年龄已不够条件申请落户深圳。他很想知道,在“十二五”规划中,是否会解决像他这样的来深多年的建设者户籍问题。据陈彪介绍,为进一步加大户籍人口比重,深圳“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和申请条件,如现行的人口管理“1+5”文件,会根据深圳发展的特点,就其细则予以调整和完善;在现行制度执行层面也有很多问题待解决,如现在有很多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受单位编制的制约,迁户一直受到影响,是否允许他们以个人身份进行申请,目前也正与相关部门研究。

“保障性住房”保障两类人

深圳要提升城市功能衔接,提高城市化水平,就要解决特区内外一体化的问题。陈彪表示,“十二五”规划还将研究解决特区内外在交通、产业、民生等方面的功能衔接。以交通为例,在宝安、龙岗、光明、坪山加大轨道交通布局,通过基础设施的调整带动特区内外交通形成体系。

对于深圳市民近来特别关注的“保障性住房”问题,“十二五”规划也将涉及。陈彪说,原则是要保障两类人的需求:一是低收入群体,一是高层次人才,而至于是“租”是“售”,则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把握。

提高户籍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竞争力

深圳需要一个更大胆更积极的入籍政策

深圳未来30年发展中,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深圳经济成长享受了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口红利”,但现阶段中国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圳“人口红利”的贡献随着人口结构变化逐渐减弱,反而形成了新的包袱。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深圳的发展。

深圳实际上形成了三个人口层次

经过30年发展,深圳实际上形成了三个人口层次:第一层是户籍人口,240万人左右;第二层是非户籍常住人口,有650万人,这些人虽然没有深圳户籍,但基本上是过去30年发展中沉淀下来的长期居住者,一部分居住在城中村或商品房租住,一部分已经购买了自有住房;三是来深圳打工的真正的流动人员,约有500万人,这批人口流动性强,居住期在半年以内。总的算起来,深圳的管理人口已经突破1400万人。

在深圳人口结构中,250万户籍人口群体是深圳社会的主体部分,这一群体承担着社会秩序的维护、经济成长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功能,是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意识的主要根基。

深圳65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形成体现了我国城市人口变化的新趋势。随着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稳定居住的持续时间逐年增加,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出现“流动人口不流动现象”。超量的外来人口使城市土地、环境、水资源、交通、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社会公共资源难以承受。中心城区交通阻塞、管线老化、社会经济高密度、紧运行。

深圳65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很大一部分收入是向原籍所在地单向流出的,导致他们对本地消费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度被人为降低。这对于深圳经济而言是一种“漏出”。广州的总人口并不比深圳高很多,GDP总额也较接近,但广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几乎是深圳的两倍。由于过少的户籍人口带来了本地市场的有限性,深圳的消费市场面临着难以超越的市场瓶颈。

深圳500万流动人口主要是产业大军,这批人口的流动性近年来异常加快,对深圳产业运行影响一年年在加大。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群体,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我国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有近8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加速流动趋势。新一代农民工主要是“80后”、“90后”,学历较高,很多都是高中毕业或大中专毕业;物质要求也高,生活标准会向城市居民看齐,更多地开始用脚投票,跟招工单位博弈,要求提高待遇。除工资薪酬外,他们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相当部分的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一线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宝安区辖区流动人口每季度有30%流动,富士康公司有时候短期内就有上万人进出。

流动人员流动性加强,影响深圳产业运行。深圳市《2009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全市劳动力需求人数达194.4万,求职人数为112.5万,用工缺口为81.9万。深圳制造业,主要是电子电器、玩具、制鞋、五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缺口很大。

未来30年: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双调整

非户籍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占了深圳人口的较大比例,深圳未来30年发展建立在一个很不牢固的人口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营商成本结构的变化,城市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由于外来人口的居住停留的不确定性,在产业结构变化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上升外迁时,有可能造成当地的“产业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问题。这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而言,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深圳未来30年要对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双调整,深圳人口问题的源头是产业结构问题,产业层次低端化造成了人口膨胀。目前的用工荒表面上是普工短缺,而实质是经济结构内在的转换和升级过程,这是深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既要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又要彻底摆脱用工短缺的困境,只能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深圳在进一步巩固优势传统产业和通讯、计算机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加快落实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三个领域的振兴规划及其配套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把人口控制在适度规模之内,减轻城市资源消耗、生产、生活、交通、教育、社会治安的压力。根据深圳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等条件,深圳的“适度人口”为1000万人。

提高户籍人口比重是增强深圳城市竞争力所需。深圳要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其户籍人口最少要达到60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希望长期保持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的前列地位,深圳需要一个更加大胆的、更加积极的入籍政策和制度,要更大胆地吸纳全国的各类人才并稳步转化大批本地暂住人口中的优秀分子,要立足于把深圳快速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为深圳市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储备大量的人力资源,确保城市长远增长后劲所需的智力要素。应当充分借鉴国际上一些成功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的移民入籍政策,大量利用毕业生分配入籍、技术入籍、投资入籍、纳税入籍、美德入籍等手段,增加人口总量;应尽快将现有的行政审批入籍改为依照一定的条件核准入籍的政策。配合户籍人口的发展,同时加快交通、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社会公共资源的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