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湿地公园,暂不完全开放

华侨城方面答复:湿地投资逾亿元方修复,需保护性管理。

近日,就部分读者询问的侨城湿地为何不能敞开大门随便进入?为何重点面向科研科普及学生团体?湿地为何要如此重视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不做旅游项目运营,参照国际惯例严控入园流量,科研科普教育先行,为深圳湿地可持续性保护发展探索新路,这是华侨城给出的鲜明定位,华侨城耗资上亿元,历时3年进行复杂艰巨的湿地修复工程,换来了今天水清草绿白鸟飞的局面。

保护性管理需全社会支持

5月15日,针对华侨城湿地开园的消息,一些媒体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湿地公园,有的说湿地暂不对外开放,给一些读者造成困惑和不解。昨日,在本报记者答疑解惑的求证中,获得的强烈信息是,华侨城湿地不是像莲花山那样的一般意义的公园,是以保护为大前提的科研科普意义的湿地,对于入园参观是有严格限定的,请读者不要误解。目前接纳入园的基本是已经提前预约的科研科普人士及团体,至于普通公众申请预约入园大概要待明年了。至于明年采取怎样的方式预约?什么样的人可以预约入园?非科研机构的社区小团体和民间社团可否预约入园?这些都有待在湿地管理步入正轨,管理细则及实施方案逐步落实后,才会正式对外公布。有关方面希望届时能够给关心湿地环保的市民以满意的答案。

严控流量,为湿地留下一片纯净,是目前限制入园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入园人数及预约排期已满。另外的因素,是湿地还需要进一步的养护,鸟类生息繁殖栖息地还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对于市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教育普及还亟待加强,这些都是湿地管理方采取的谨慎措施。如果大量市民游客涌入,在缺乏环保意识的情况下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小孩子随地便溺等,势必会给脆弱的湿地环境和小鸟天堂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参照国际惯例科普先行

记者昨日进一步了解到,华侨城湿地将成为深圳大中小学生们的校外课堂,让孩子们有组织地走进湿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观察植物和湿地小动物的生态,增强孩子们爱护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为深圳未来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后续力量。目前,湿地生态课堂主体已经基本建成,据悉,在排满预约的名单上,有相当比例就是学校的孩子们。

参照国际惯例华侨城将湿地定位为科研科普教育为主,不做旅游项目运营,将社会效益放在了首位。

2007年,华侨城集团负责人从市领导手中接过授权书的时候起,就肩负起了湿地修复保护的重任,三年每个植树节,华侨城集团所有中层以上领导都参加植树,亲手将一棵棵红树、一株株防风的行道树种植到湿地滩涂两岸。没有人工修复,就没有华侨城湿地的今天。

与深圳毗邻的香港湿地公园成为国内湿地管理学习的样板,其启示是:合作、生态与和谐。深圳华侨城湿地也在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环保科研机构合作,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及科普基地。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湿地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