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门诊住院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卫生部长陈竺称:深圳医疗费用低、服务质量高“出乎意料”,希望继续为全国医改探路

深圳医疗机构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和平均住院人次费用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昨日上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五洲宾馆五洲厅听取了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他充分肯定了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高度评价了深圳在医改中取得的先行先试成果。同时希望深圳能够继续解放思想,在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卫生事业改革上,探索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新路。

昨天的汇报会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主持,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汇报了深圳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市卫生人口计生委主任江捍平汇报了深圳医改情况。

陈竺在听取深圳的汇报后指出,深圳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直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在一些重点领域起到先导性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去年开始的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形成了多部门共同组成的“大卫生”领导体制,在保障制度、服务体系建设、筹资以及公平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在一些医改难点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社会医疗保险

参保人数达到1014万人

江捍平介绍说,目前深圳社会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014万人,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全市社会医疗保险包括综合医疗保险(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两险合一)、住院医疗保险、劳务工医疗保险、生育医疗保险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等形式。参保人员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劳务工以及少年儿童等各层次人群。目前,综合医保、住院医保、劳务工医保参保人住院费由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分别达到89%、86%、77%。

我市是流动人口大市,外来务工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为解决劳务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市政府从2004年起试行劳务工合作医疗,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以社康中心为首诊平台,正式建立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除急诊抢救外,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门诊应首选社康中心;实行“总额、预付、包干”的医保付费结算方式,即市社保部门按照绑定在社康中心的参保人数和门诊统筹费用标准为其核定年度补偿经费,由举办医院统筹使用,结余部分奖励给医院;超额使用的合理部分,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兜底。

这一制度安排,使劳务工医疗保险在低缴费水平(缴费标准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缴交8元,个人缴交4元)的情况下,实现77%的费用报销比例,也有利于促进定点医疗机构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水平。2009年,社康中心签订劳务工医疗保险数为511万人,全年劳务工诊疗人次达1032.2万人次,占社康总诊疗量的51.37%,劳务工次均诊疗费用为41.10元。

陈竺说,医疗保障制度令他印象深刻。深圳社会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014万人,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特别是劳务工医疗保险,从一开始就以社区首诊为平台,利用筹资的政策来引导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合理配置,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律,解决了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两级服务体系

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江捍平介绍,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使我市卫生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全市现有卫生机构2588家,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布点覆盖了全部城市功能组团,社康中心网点覆盖至每个社区。这些政府办医疗机构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满足了千万以上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初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深圳”。此外,遍布企业事业单位的医务室和诊所、门诊部、民营医院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医疗服务。2009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比例为1.3%。,比2004年下降60%。

陈竺高度评价“一大一小”的新型城市两级服务体系。社康中心由院办院管,上下联动,加上医保社区首诊优惠的政策引导,构建了很好的分工协作机制。

江捍平介绍,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立项新建9家三级医院和医学科学研究院,迁址重建2家三级医院。同时,对现有的二、三级医院全部实施改、扩建,推动现有的区级医院(主要为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通过改扩建和内涵提升,为今后逐步创建成为三级甲等医院奠定基础。

这些区域医疗中心新建、改扩建任务完成后,我市三级医院网络将覆盖全市11个城市功能组团,预计将新增床位1.2万多张,基本实现优质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全面改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

“政府新增的9家三级医院与区域规划和城市功能组团联系到一起,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陈竺说。

门诊住院费用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汇报会上谈到,2009年,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均门诊人次费用123.1元(其中社康中心平均诊疗人次费用为49.7元,全国同期159.5元);平均住院人次费用5734.9元(全国同期5951.9元)。两费收费水平低于广东全省医疗机构的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保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最低水平。

2007年起,全市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在广东省医疗服务最高限价标准的基础上下调20%。2008年3月起,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在定点社康中心就医产生的符合规定的药品费用,30%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从2010年起,这一优惠政策扩大到符合规定的门诊费用。

陈竺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深圳的医疗费用出乎意料,住院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服务质量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门诊费用也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大城市,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和公平、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

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前列

陈竺也对深圳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在公共卫生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34.2/10万(全国当年为265.6/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为2.0%。(全国当年为13.8%。)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7/10万(全国当年为31.9/10万)。近年来,全市食品安全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无重特大公共卫生事故发生,有效控制了SARS、甲型H1N1流感等高危疫情。

此外,以急救中心为指挥调度机构,以网络医院为院前急救主力的新型医疗急救网络,以及集GPS定位、远程诊疗等功能于一体的“120指挥调度系统”的建成,使我市实现了急救网络医院接警后一分钟内出车,院前急救达到国内第一水平。

卫生部长寄望

深圳要在5个方面先行

对于深圳卫生事业下一步的发展,陈竺提出了几点希望:

一是区域卫生规划进一步优化,公立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整体,上下联动。未来卫生事业主战场应该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这就要求社区医疗机构发挥“守门人”的作用。由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已经明确的慢性病要能够在社区得到主动的、系统的管理,让小病不要发展成大病,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是医疗人才的培养。深圳未来几年内要新建多家医院,要发展十个重点学科,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很大,可以“几条腿”同时走路:一方面提升现有的存量水平,通过委托外地和本地医院,多途径地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发挥深圳城市包容性的特点,敞开胸怀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开展合作,吸引更多大牌的学科带头人到深圳工作。要在深圳建设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形成人才成长的内生环境。

三是在卫生信息化方面先行先试,给全国提供经验。

四是要把发展高水平的医院和提升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在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上也要有大发展。

五是希望深圳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树立更高的目标,在建设健康城市中有所作为,为市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今后5至10年

建成区域医疗中心城市

江捍平表示,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已建成了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国内领先,整体能力达到计划单列市平均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前列,市民看病贵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全市现有卫生机构2588家,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布点覆盖了全部城市功能组团,社康中心网点覆盖至每个社区,这些政府办医疗机构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满足了千万以上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初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深圳”。今后5至10年内,深圳将分阶段建成辐射珠三角东岸地区、华南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并期望在2030年左右,建成亚太地区的医疗保健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