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点从工厂到公园
“那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哪有专门的银幕架,银幕都是拴在树上、拴在墙头上。”陈春荣3年前才学习使用放映机,但回忆起以前看露天电影的时光,陈春荣总是笑逐颜开。三四十岁以上年纪的人,大多有着露天电影的记忆。
上个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社会商品还不丰富,普通家庭中能放上一台老式旋钮收音机已经算富裕了,业余之后的娱乐生活单一,除了聊天、看样 板戏,最重大的乐趣就是周末或偶尔在露天广场、公园看免费电影。“《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讲起当时的影片,陈春荣和管理员同事周琦顺 嘴就能说出一溜。
物资匮乏的当时,放映露天电影也并非一件容易事,大多只有有实力的国营厂矿、学校等才能定期放映,播放的影片也大多为凸显爱国情怀以及部分新闻 简报。陈春荣还记得,自己看的第一场露天电影还是学校组织的,傍晚,一校的师生全都整整齐齐坐在梅陇中学操场上,被蚊子咬了一通也没顾及,看的片子就是 《小兵张嘎》。“一帮学生,看得哟兴奋死了。”想起当时的情况,陈春荣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周琦对露天电影的记忆也不少,周琦那时正是十六七岁热血方刚的时候,几个朋友之间只要听说哪里要放露天电影,约上一伙人肩头上扛着长凳,顺着田埂走六七里地都要去看,一次还骑自行车到外省市看电影。
“后来几年,弄堂、公园里面也放露天电影,还看过《冰山上的来客》。”周琦说。同时进入公众视线的还有来自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生产的电 影。对周琦来说,最为惊叹的就是《多瑙河之波》,“我现在跟我丈夫姓,我叫胡安娜。”直到30多年后,周琦还能从容背出其中的经典台词,还在惊叹剧中人物 “安娜”的美丽。“那时候也没什么休闲,就只有看电影。”
上海的夏天再次散发出特有的活力,电影再次成为上海城市中消暑的主要食粮,各种当时能看到的新影片,纷纷出现在上海露天公园、露天弄堂中。
1979年9月闸北公园放映露天电影墨西哥影片《冷酷的心》时,现场就涌入了上万名观众,甚至还挤伤人,引得公安局迅速增派警力赶赴现场维持秩序。
当时的中山公园成为名气最大的露天电影场。到周末就能看到一户户人家抱着凉席,买张门票到中山公园草地上一铺,从白天待到晚上电影散场,露天电影场中纳凉算是时髦而惬意的事情,露天电影的影响力一时无二。
从西洋影戏到露天电影
其实,露天电影成为上海的时髦远早于此,第一部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就在上海。
其实,露天电影和夜上海,这段情已经绵延了116年。
时光投射到1896年8月11日,上海苏州河北的西唐家弄徐园中,就由西方商人放映了“西洋影戏”。此后一二十年间,电影放映成为西方商人流动 赚钱的好方式,放映电影必须隔绝光亮,使观众置身于黑暗之中,因此常在茶楼单间和公园的夜晚放映。上海的第一个露天电影场就名为“消夏露天电影场”,其中 可见露天电影对消暑之功,当时的文人常“夕雨后新凉,偕友人往观焉”。
1908年上海开辟第一个电影院后,有冷气的影院与露天放映才开始争夺消暑的观众,各有竞争。不过碍于影院建造和维护所需成本不菲,露天影院仍占有着一定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作为群众娱乐和宣传的主要方式,继续在上海壮大。各个区县都建立放映队,定期流动为群众播放电影。周琦、陈春荣那时候所看的 露天电影,大多也就是由这些放映队播放的,放映员们也成了那些年夏天最受欢迎的人。“那时候放的电影少,流动的,这场电影没去看,可能今年一年就看不到这 个片子了。”周琦说,娱乐方式缺乏也造就了露天电影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有言千里来评论,无言对面静悄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