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8月初,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将与新闻晨报联合进行一个人类血型与蚊子吸血的相关性实验,试图揭开血型与蚊子吸血之间关系的真相。
昨日,记者前往昆虫博物馆的实验室内模拟了一下实验内容:将手伸入到一个装有300只无菌蚊子的实验器具中,与蚊子进行接触。据昆虫博物馆研究 人员袁建忠介绍,只要蚊子停留在皮肤上,就被视为存在攻击性。当蚊子停留在皮肤上还没有叮咬之前,摇摇手或吹口气就可以赶走蚊子了,这样至少95%的实验 者不会被真的咬到。
昨日,实验室里已经有不少市民挺身“献肉”尝试蚊咬
工作人员现场“保驾护航”
昨天下午,记者在昆虫博物馆的实验室内看到,在一个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的蚊帐内,装了密密麻麻300只蚊子。在袁建忠的指导 下,记者戴上了一只特殊的塑胶手套,手套的背部被剪开了一个4厘米见方的小洞,当记者将手通过圆形放虫口伸进蚊帐时,裸露在外的皮肤面积为16平方厘米。
记者的手一伸进蚊帐,一只花脚蚊子就兴奋地冲了过来,停在了记者的手背上。不过还没等它开始吸血,工作人员就吹了一口气,将这只蚊子吹离了手 背。当记者刚松了一口气时,另一只花脚蚊子又开始慢慢逼近,但稍一停留,工作人员就抓住记者的手抖了一下,蚊子只好再次逃离。这样来回几次,20秒的实验 时间很快过去了。记者看了一下手背,没有被蚊子咬到一个包。
昨日体验观众皆未被咬
记者的演示吸引了昨天下午在昆虫博物馆参观的一批观众。他们听说在做血型与蚊子吸血的实验后都十分感兴趣,有几个胆子大的还主动要求参加实验。根据血型,记者选择了A型血的康红霞、O型血的袁晔珺和AB型血的严舒婷,加上记者的B型血,正好凑满了4种血型。
这个小小的实验很快结束了,结果显示B型血被5只蚊子青睐,A型血的康红霞和O型血的袁晔珺的手背上分别停留了3只蚊子,而AB型血的严舒婷最幸运,只遇到了2只蚊子。对于这个实验结果,袁建忠认为样本量太少,随机性太大,不具有说服力。
“一点感觉都没有,蚊子刚停上去就被吹走了。”康红霞说,在昆虫博物馆互动实验室观察标本的时候她的腿上倒是被叮了两个包,但做蚊子实验时倒是一个包都没被叮到。另外两个实验者也证明,均没有被蚊子叮咬。
蚊子落到皮肤上就算数
“其实,蚊子从停留人体皮肤表面到吸血有个过程,大约间隔2-3秒钟,在这段时间内,蚊子会翘起尾部、后脚抬高,这是蚊子开始用力的征兆,此时 只要吹口气或者手抖一下就不会被叮咬。”袁建忠解释说,在实验中,只要蚊子停留在皮肤上,就被视为存在攻击性,并不需要实验者真的被蚊子咬到。在8月初进 行的实验中,工作人员会在一旁指导,虽然不能完全保证实验者100%不被蚊子叮咬,但是至少95%的实验者不会被真的咬到。
如果在实验中被蚊子叮咬,会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袁建忠认为,产生不良后果的几率几乎为零,虽然蚊子能传播登革热、乙脑等多种疾病,但是参加实验 的志愿者首先都要求身体健康,这就大大降低了传染疾病的可能性。而且,实验器具内的蚊子密度很高,同一只蚊子叮咬多个人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据袁建忠介绍,昆虫博物馆也是农业部农药鉴定所卫生杀虫剂药效测试指定单位,类似的蚊子实验去年就曾进行过50多次。
实验主角是无菌花脚蚊子
此次参与实验的蚊子是实验性无菌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就是上海市民熟悉的花脚蚊子。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科普部的黄健波介 绍说,白纹伊蚊是上海最常见的蚊子种类之一,主要在白天叮人吸血,它比另一种常见的主要在晚上叮人吸血的淡色库蚊更具有攻击性。
在上海昆虫博物馆的培养室内,记者不仅见到了蚊子成虫,还看到了水中的孑孓和蚊子的蛹。记者了解到,这次实验用的蚊子是在一个25至30天为周 期的培育工作中,严格筛选、精心培养出来的。科研人员首先会在自然条件中捕获蚊虫,从中筛选出敏感性更强的蚊子。蚊子产下卵块后,工作人员将卵块放入水中 孵化,大约2-3天后,被称为孑孓的蚊子幼虫就出现了,它们体型细长,在水中上下翻滚,以发酵后化入水中的饲料为食。10-14天后,孑孓孵化成蛹,蛹用 肉眼看就是个小黑点。之后,蛹会褪去外壳完成羽化,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蚊子。不过,经过这个方式培育出的蚊子并不含寄生虫和细菌。
有言千里来评论,无言对面静悄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